昨天在公园散步,偶遇久未谋面的老邻居陈姐。才半年不见,她整个人瘦了一圈,眼里的光也黯淡了。我知道,自她丈夫因病去世后,她就一直没能走出来。
“要是他还在,早晨一定会给我温好牛奶...”才开口,她的眼泪就落了下来。我握着她的手,想起自己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,何尝不也是如此。
直到有一天,一位长辈对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两口子在一起时,要多想对方的好;一个人留下来时,要多想对方的不好。”
母亲说,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。而今天,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经历过或终将面对别离的夫妻。
生前,多想对方的长处
张叔叔和李阿姨结婚四十三年,几乎没红过脸。他们的秘诀是什么?张叔叔说:“每次她惹我生气,我就想起当年她一针一线为我织毛衣到深夜的样子。”
婚姻的真谛,就是在柴米油盐中,依然能看见彼此最初的模样。
人在身边时,我们往往放大缺点:袜子乱丢、挤牙膏方式不对、应酬太多...这些琐事遮蔽了对方的付出与真心。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对方的好——那个总把鱼肉夹给你、深夜为你留灯、生病时守在床边的人——心就会变得柔软。
我认识一对老夫妻,他们有个“感恩簿”,每天记录一件对方让自己感动的事。这个习惯,让他们的感情历久弥新。
多想长处,不是盲目妥协,而是明白人无完人,用感恩之心稀释怨怼,用宽容之心对待不完美。
死后,多想对方的短处
这话听起来有些冷酷,却饱含智慧。
陈姐在丈夫去世后,几乎把自己活成了雕像,每天对着遗像说话,沉浸在“如果当初”的悔恨中。直到心理医生告诉她:“试着回想他惹你生气的时候,比如他总忘记你们的结婚纪念日。”
她开始艰难地尝试,起初觉得是背叛,后来却渐渐释然——是啊,他并非完美无缺,他固执、邋遢、有时还很自私。这样想着,那个被神化的形象慢慢回归凡人,她的负罪感和不舍也随之减轻。
这不是否定对方,而是让生者明白:离开的那个人也是普通人,有优点也有缺点。逝者已逝,生者还要继续生活。
智慧地告别,才能更好地前行
“生前想长处,死后想短处”不是情感上的算计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生活智慧。
它教我们,在一起时珍惜每分每秒,用放大镜看优点;分开后学会放下,不让自己被回忆囚禁。
如此,婚姻才是滋养而非束缚,告别才是思念而非自毁。
老来多健忘,唯不忘相思。但相思不该是枷锁,而应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滋养。
愿每对夫妻都能在相伴时深情以待,在别离后带着爱和教训,继续走完各自的路。
因为真正的爱情,从来不需要用余生的痛苦来证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