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模型的 推理(Inference)、训练(Training) 和 微调(Fine-tuning) 是模型生命周期中三个关键阶段,各自技术特点、核心目标和资源需求差异显著。
1. 技术特点
(1) 训练
- 核心任务:通过无监督/自监督学习(如掩码语言建模)构建模型的基础能力。
- 关键技术:
- 分布式并行策略(数据并行、模型并行、流水线并行)。
- 显存优化(ZeRO、梯度检查点)。
- 稳定性控制(梯度裁剪、混合精度训练)。
- 示例:训练DeepSeek-R1需在数千块A100上运行数万小时。
(2) 微调
- 核心任务:在保留通用能力的同时,针对性调整模型行为。
- 关键技术:
- 参数高效微调(PEFT):如LoRA、Adapter,仅训练少量新增参数。
- 指令微调(Instruction Tuning):对齐人类反馈(如RLHF)。
- 领域知识注入:通过检索增强(RAG)或知识蒸馏。
- 示例:用5000条法律条文问答对微调DeepSeek-R1,使其具备法律咨询能力。
(3) 推理
- 核心任务:以低延迟、高吞吐生成结果。
- 关键技术:
- 显存压缩:量化(FP16/INT8)、模型切分(如TensorRT)。
- 生成优化:KV缓存、动态批处理(如vLLM)、束搜索(Beam Search)。
- 服务化:容器化部署(Docker+Kubernetes)、自动扩缩容。
- 示例:部署DeepSeek-R1到4块A100,支持100并发用户实时问答。
2. 核心定义与目标
3. 资源需求对比
4. 应用场景差异
5. 性能优化重点
总结
- 训练是“从0到1”构建模型能力,资源密集、技术门槛最高;
- 微调是“从1到N”的领域适配,侧重数据质量和算法轻量化;
- 推理是“从N到产品”的服务化,追求稳定性和性价比。
实际部署中,三者常形成闭环:
预训练 → 微调 → 推理 → 收集反馈数据 → 再微调
理解差异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(如将80%预算投入推理集群,20%用于微调实验)。